第131章 狸奴

回到东宫,李承乾一头窝进显德殿,让宫人煮了鸡蛋,取了冰块过来,又是冰敷又是揉脸,折腾了大半夜,却迟迟消不了肿。

中途丽正殿遣人过来请,李承乾不好去见苏氏,遂命宫人传话,他随驾出宫着了风寒,恐过了病气给苏氏,请太子妃不必挂怀,待他身体大安去丽正殿探望。

李象过来拜见,李承乾原本想见,可一想自己拒绝了苏氏,又明晃晃见了李象,只会给李象树敌,就一起拒绝了。

后宅的手段防不胜防,平等的拒绝,也是压制纷争的一种手段。

李承乾“病”了,养“病”期间,所有等待删减归纳的文稿全部命心腹宫人送到显德殿。

李靖和长孙无忌按时到东宫打卡,听说太子“病”了,便向宫人嘱咐,他们先行归府等候,待太子“病愈”之后可随时召见。

李承乾“病”了三日,一直到脸上肿胀消退,才到崇贤馆参与编撰工作。

卫国公府

李承乾这是第二次造访,从李德謇那里得知李靖的白老虎回来了,他就迫不及待的过来撸银渐层。

“听陛下说,给了殿下五个月时间编撰字典,还有三日正月完,就只有四个月了,殿下进度如何?”

李承乾道:“两万来个字,眼下已经弄了一万,最多再有一个月,就能完工,这比学生预想的快多了,不得不说人多就是力量大啊!”

李靖哈哈一笑,小老虎不需要他摁着,他只需要看着李承乾摸老虎就行了。

“字典署名,这个诱惑太大,不说这群小辈不要命的干,换做朝中任何一位大臣,都会拼命。”

李承乾哈哈一笑,向李承乾道::“陛下给了五个月,学生是按照四个月进度来的,满打满算三个月字典送交弘文馆,请颜师古、申国公、于志宁、杜正伦、韦挺、岑文本、阎立德、萧瑀他们审核。”

李靖愣了一愣,颜师古和高士廉、萧瑀参与审核他不意外,于志宁和杜正伦和太子有过结但也曾是东宫的人,太子收拢人心他也能理解,可韦挺和阎立德、岑文本都是投靠过魏王泰的人,太子也这么放心的用。

“陛下批了五个月的假,赶在三月份编撰结束,给他们一个月审核,学生四月份就可以送交陛下,学生可以在东宫歇上两个月。”

难得有个人跟自己一样,喜欢撸老虎,李靖友情提示:“春耕了,一头牛半日耕了两亩地,乐呵呵的以为后半日能歇着,结果后半日又被牵到地里耕地去了。”

李承乾:……

字字不提一个人字,字字说得都是人。

李承乾起身对着李靖拱手一拜,向师傅道谢:“多谢师傅,弟子晓得该怎么做。”

李靖双臂交握,笑盈盈道:“殿下,老臣可什么都没说。”

李承乾噗嗤一笑,继续盘腿席地而坐,撸白老虎幼崽。

“师傅说了,师傅说这寅将军难得,让学生尽情的摸。”

撸完心心念念的银渐层,又在李靖家里蹭了顿饭,李承乾赶在太阳落山前回东宫。

心腹吴顺抱了只小狸花,乐呵呵走上前来:“殿下,也不知哪里来的小狸奴,同咱们东宫有缘分,奴婢发现它两次,送出去三次,它都回来了。殿下,养了榻吧?”

李承乾爱不释手,上前将小东西搂在怀里,听它“喵喵”叫的小奶音,直接是将人萌化了,他是个资深猫奴,怎么可能拒绝的了一只肉嘟嘟的小狸花呢?

“三出宫门复入宫,是有缘分。池子里养有草鱼,捞上来一条,我亲自给它做猫饭。”

鉴于皇帝下发的任务,吴顺跟着李承乾进门,道:“殿下,您说这小狸花会不会是谁送来的?也太巧了,回回它都能回来。”

李承乾思索片刻,养猫、养狗、养鸟都属于不务正业,皇帝以前就养过狗和鸟,登基前夕全部放了,以示自己不贪图享乐,勤政爱民的决心。

“就是有人送,收下了也没什么。左不过弹劾我招猫逗狗,有失体统。放心,我知道怎么驳斥回去。东宫种了这许多的菜,总引得虫鼠来害,养猫避鼠。”

吴顺只能继续努力:“殿下如今深得陛下宠爱,或许是有人送来向殿下示好?”

李承乾道:“这要是只波斯来的猫,或者齐地的狮子猫,我都能信你这话。”

陛下的任务实在太艰巨了,又要引导太子想到陛下,又不能提及陛下,吴顺感觉他脑袋要炸了。

“听尉迟小郎君说,陛下在庄子里养了只狐狸,殿下那日随驾出宫,可见到了?”

“你今天话有些多啊?”

李承乾看向吴顺,眼底是打量之色,吴顺目光躲闪,只在一瞬间,李承乾就明白了前因后果。

“我明白了,你这是奉命行事。”

吴顺跪倒在地,身子抖成筛糠,李承乾叹了口气。

“两尊大佛你是谁都惹不下,这也算不得背主,我不会怪罪于你,狸奴我收下了,起来,给他复命去吧!”

皇帝送的猫,就算有人弹劾,都不需要他下场解释了,皇帝会收拾残局的,在没掏干净他身上的价值,皇会一直护着他。

吴顺感激涕零,当即拜倒在地,这种活儿最难干,不接皇帝要他的命,接了惹怒太子一样没命,接了还能有一线生机。

得知李承乾收了礼物,李世民默默松了口气,他决定于二月初二龙抬头当日举行籍田礼,他要同李承乾合作耕地种田。

李承乾那个脾性,过往的经验,要李承乾低头不可能,玄武门拔剑概率更大。

低个头而已,他这辈子又不是没低过头,跟儿子低个头,传出去不丢人,再说了也传不出去。

自来籍田礼,都是扶犁走个过场,秋收大臣们能不能喝上籍田种出来的小米粥,还是得盯好李承乾。

他向大臣们夸下海口,要用籍田种出来的粮食宴请大臣,绝不能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。

张阿难听了皇帝的托词,内心颇为无奈,籍田里就是一颗粮食都没有,皇帝说大臣们手里的小米粥是籍田里种出来的小米熬的,就不信谁敢说不是,借口找的真不走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