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薅羊毛

晚上九点。

李哲一个人躺在西屋,白天晒了一整天,屋里热气还没散去,根本睡不着。

李哲想起了上辈子的人生。

大雨冲塌老宅,父亲意外离世,李哲、母亲和妹妹搬到了大哥家暂住。

大哥是个孝顺的,大嫂对他和妹妹也不错,唯独跟母亲不对眼,两人经常拌嘴、吵架。

李哲四处借钱,盖了新房,才从大哥家搬了出来。

那几年,家里的日子不好过,李哲的婚事也耽搁了,村里比他小几岁的姑娘都当娘了;长得丑的,他又不乐意,高不成低不就。

后来,他也找过人搭伙过日子,但终究不是一条心。五十多岁还是个光棍汉,连个孩子也没有。

起初他还有些遗憾,后来想明白了,自己日子都没过明白,有了孩子也是跟着受苦,何必呢?

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,也挺好。

用两个字总结他上辈子的人生,拧巴。

一个字总结,穷。

家里的土坯房比父亲岁数都大,但凡家里有钱,早盖新房了,父亲也不会因为暴雨冲塌土坯房身亡。

三兄妹日子过得也不顺,哥哥和妹妹要是混出头了,也不会看着李哲一直打光棍。

都不容易。

他现在只想赚钱,让自己和家人过好日子。

李哲没啥大本事,就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种的好,这项技术现在处于空白期,只要抓住这个机会,就相当于站在风口上。

唯一的困难就是启动资金。他没钱,家里也紧巴。

上辈子,李哲是2001年建造的蔬菜大棚,当时手里也没钱,李哲跟亲戚借了几千,剩下的实在凑不出来,还是村支书帮忙去信用社贷款。

想到贷款,李哲回忆起一件事。

八十年代,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发展,每年划拨一定数额无息贷款,到期只还本金。这种好事后世想都不敢想。

但这个年代人们信息闭塞、思想守旧,大多数人都不敢贷款,担心到期还不上。

少数胆大的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,空手赚取人生第一桶金,招工、办厂、盖楼,成为农村第一批致富的人。

上辈子,李哲就是个普通人,啥好事都没赶上,总是机遇过了才知道。现在赶上了国家福利,自然要薅一波羊毛,启动资金不就来了。

李哲从炕上爬起来,打开灯,草拟了一份大棚蔬菜贷款申请书。

其中,主要提到三个方面,第一是消费人群。

李哲家在冀州省廊方市,与京城相邻。李哲可以将蔬菜卖到京城,那里有巨大的消费人群,不担心卖不上价格。

第二是行业前景。

京城人口已经超过千万,这里聚集着全国的精英,这些人有足够消费能力,对于冬季蔬菜有巨大的需求。蔬菜大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,也能带动更多农户贷款。

第三是政策方面。

农业部提出了‘菜篮子计划’工程,鼓励各地提高蔬菜种植技术、增加蔬菜产量,解决市场供需短缺,解决老百姓吃菜难的问题。

蔬菜大棚是在响应政府号召,完全符合贷款政策。李哲唯一拿不准的是,信用社能批多少贷款额度。

他希望能多贷一些钱,多建造几个蔬菜大棚,收益也能翻倍。

一想到自己能成为大棚蔬菜的先驱,解决老百姓吃菜问题的带头人,李哲感觉干劲十足,脑子里不时的蹦出一些想法,半夜都睡不着。

……

东屋。

王秀英隐约能从门缝里看到一丝亮光,抱怨道,“败家玩意儿,电灯泡子当油灯使唤呢。”

老李翻了个身,“孩子大了,别管了。”

“你出电费,俺就不管了,这不是钱呀。”王秀英哼了一声,见丈夫不搭理自己,用胳膊肘碰碰他,“老二说那个蔬菜大棚,你觉得咋样?”

老李轻叹一声,“咋样不咋样,咱也弄不起。把一亩地都遮起来,那得用多少塑料薄膜和草帘子,估摸着都能盖两间房了,你上哪弄那么些钱。”

“娘呀,那不得花个四五千!俺原本想着花个一两千能把大棚建好,就厚着脸皮跟亲戚借借,这花的也忒多了。”王秀英彻底打消这个想法。

老李拿起蒲扇扇扇风,“如果是娶媳妇盖房,咱跟亲戚借钱,人家也愿意。这借钱做生意……不大好。赚了,跟人家没关系;赔了,你拿啥还人家?”

王秀英把蒲扇夺了过来,用力的扇了几下,“老二年纪也不小了,没个正经工作,连说亲的都没有。要不你跟二叔说说,让他帮老二找个工作。”

“振国……也不容易。”

“二叔又不是外人,能帮上就帮,帮不上也能出出主意,他在京城这么多年,总比咱有见识。”

老李沉默了一会,“行,等八月十五振国回来,俺问问他。时候不早了,睡吧。”

……

第二天上午,老李下地干活。

王秀英是个闲不住的,收拾好家务,出去串门了。

李哲想去镇上信用社询问无息贷款的事,从柜子里翻出户口簿和身份证,又顺手拿了父亲珍藏的半包红梅香烟。

老式的户口簿是红皮黄字,下面写着廊方市公安局。

身份证是前年改名时办的,15位号码,材质比较软,就是两个透明塑料片夹着一张纸,容易开胶和磨损,更谈不上防伪技术。

李哲出门后,没有直接去镇上信用社,准备叫上邻居赵铁柱搭伴去。

赵铁柱父亲原本是大队车把式,生产队解散后,赵父买下了生产队的马车,收入比普通村民高,日子过得也宽裕。

前两年,赵父去世,赵母带着弟弟改嫁,家里就剩下赵铁柱一个人。

赵家就在李家后面,同样的老式土坯房,李哲隔着土坯墙喊,“柱子在家吗?”

“汪汪……”

院子里传来一阵狗叫。

院门没锁,李哲推开木门走进去,一条瘦不拉几、坠着大肚子的黄狗屁颠颠的跑过来,蹭蹭李哲的小腿。

这条狗叫大黄,上辈子李家土坯房倒塌后,就是它把小丫头从土堆里扒拉出来的。

里屋走出一个光着膀子的青年,一米八几的大高个,浑身腱子肉,正是李哲的发小赵铁柱。

“红兵哥来了,进屋坐。”

听到这久远的称呼,李哲愣了一下。李红兵是他的原名,时代特征比较强,前两年,在李哲舅舅的提议下,改了新名。

“瞧俺这记性,又喊错了。”赵铁柱憨笑了一声,招呼李哲进屋。

李哲瞅了一眼院子里的马车,问道,“今儿个有活吗?”

赵铁柱子承父业,也成了一名车把式,农忙种地,农闲拉活。

“没有,哲哥,你有事?”

“我想包你的车,去镇上办点事。”

“哲哥,说这个就见外了,咱自家弟兄们哪能要钱?”赵铁柱穿上衣服,去外面套马车了。

李哲也没再说啥,两人是发小,关系一直很好。

上辈子,李家土坯房倒塌,赵铁柱是第一个去救人的,也是他赶着马车将李父送到了镇卫生院,李哲一直打心眼里感激他。

收拾妥当,赵铁柱锁上院门,招呼李哲上马车。

李哲听到狗爪子挠门的声音,问道,“大黄快生了吧?”

“嗯,估计就这几天了。”

“到时候给我留个崽子。”大黄是个农村土狗,但很有灵性,招人喜欢。

赵铁柱反问,“大娘能同意?”

李哲早就想养一条狗,但王秀英一直不肯,用她的话说,人都吃不饱,哪有余粮喂狗。

李哲没接话,先搞钱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