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5章 贵客
转眼间到了十月中旬,大营村的玉米都收的差不多了,村民们都闲下来,代销店再次成为村里八卦男女的聚集地。
这些人就喜欢扯家长里短、婚丧嫁娶,只要是经过这条路的人,都能被她们评个一二三,有些不喜欢说的,也愿意听个乐趣。
快嘴媳妇就是其中的翘楚,她头上裹着蓝布头巾,小眼珠子滴溜转,像是在寻找猎物。
“呦,李家二小子来了,俺猜又是用大喇叭招人的,这都换了几茬了,真把人当驴使唤。”
胖婶拍着大腿接茬,“谁说不是呢?听说那地基挖得比老河沟还深。俺家那口子给李家建夯土墙,回来直喊腰疼,在炕上躺了两三天才缓过劲。”
快嘴媳妇咧嘴笑,“这可不能怪人家,你家那口子腰疼兴许是炕上活儿累着咧?”
“胡吣,俺都多大年纪了,还想那点事,再往俺身上扯,看俺不撕烂你的嘴。”
李哲没有去村委会,而是进了代销店。
快嘴媳妇纳闷,“怪了,李家今天不招人了?”
一个面嫩的小媳妇说道,“听俺男人说,李家那两亩大棚的地基挖的差不多了,估摸不招人了。”
快嘴媳妇砸吧砸吧嘴,小声道,“俺听说李家建这三个大棚花了不下一万,他老李家精穷,还没俺家好过哩,哪来那么些钱?”
小媳妇答道,“俺男人问过,李家人不说。”
快嘴媳妇哼道,“不说,那准是来路不正。”
代销店内。
张玉珍热情的招呼,“哲子来了,要点啥?”
李哲走到肉摊旁,“这大骨头咋卖?”
“七毛一斤,你要的话,给你算六毛。”
“这些我都要了。”这年头,村里人吃顿肉不容易,缺油水,所以普遍喜欢吃肥肉,猪大骨价格较低,不过,李家这段时间油水大,吃肥肉的劲头小了。
“五斤二两,给你算五斤,给三块钱就行。”
李哲又打四斤散酒,一斤花生、六个松花蛋、一块酱猪肝。
“呦,买这么多东西,这是家里要请客?”张玉珍麻溜的将东西打包装好。
“跟朋友聚聚。”
“玉珍、玉珍,京城来信了!”林定远快步走进代销店,脸上满是喜色。
“闺女说啥?”张玉珍在围裙上蹭蹭手才接过信,大女儿林巧梅嫁到了京城,是她最得意的事,也是全家人的骄傲。
林定远打趣道,“看把你高兴的,信都拿反了,姑娘说过几天要回家看咱。”
“太好了,自打过年回来,这都多久没见了,茵茵也一起回来吗?”
“回来,他们一家三口都回来……”
李哲没有打扰两人的好心情,提着东西出了代销店。
这年头,农村姑娘嫁到京城绝对是一顶一的高嫁,当年王秀英听说了这件事,气的两天没吃饭。看李哲三兄妹的眼神都有些不对劲,横挑鼻子竖挑眼,老李更是吓得大气不敢出。
李哲提着东西返回村北,这些天他都吃住在大棚里,现在不是他回家蹭饭,而是他娘、妹妹、嫂子时不时的来他这里帮忙(蹭饭)。
“汪汪……”李哲刚走到大棚附近,地里窜出来一条大黑狗,摇晃着尾巴,直扑李哲的腿。
“大毛甭闹!晚上给你啃大骨头。”这条大狗是李哲舅舅家的,李哲家没养过狗,李哲每次去舅舅家都稀罕的不行,他自己住在地里家里人不放心,舅舅就把大毛牵过来作伴。
大毛刚来的时候还有些不适应,闷闷不乐,待几天就有些乐不思窝了,这里的狗食比家里强多了。
2号大棚和3号大棚的地基已经挖好了,两个大坑颇为壮观,工人们已经散了,老李正带着李卫东和李志强检查夯土墙。
蹲在土墙跟晒太阳的李酒缸抽了抽鼻子,腾的站起身,接过李哲手里的酒桶,“这都买的啥?这么多。”
“买的凉菜和大骨头,晚上再扯点手擀面,咱吃骨汤面。”
李酒缸光是听,就忍不住咽口水了,喝完小酒,再吃一碗骨汤面,那叫一个美,“得嘞,你去忙吧,做饭交给我了。”
李酒缸最大的爱好就是喝点小酒,奈何家里穷,只能到处蹭酒,红白喜事都爱去,帮着主家干活、做饭,久而久之练出了一手做大锅饭的手艺。
干活的这十来天一直是他掌勺,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。
大棚地基完好了,等2号大棚搭建完,马上就要散伙了,他心里是真舍不得。
“哒哒……”一阵拖拉机的突突声打断两人的对话。
地里干活的老少爷们都被惊动了。
赵铁柱停下拖拉机,意气风发的从驾驶位跳下来,溅起一圈的尘土,他紧赶着去搀扶一旁的王铁头,“王叔,您慢着点。”
“起开!我还没老到要人架秧子!”王铁头一巴掌拍开赵铁柱的手,麻溜的下了拖拉机。
“王叔,可把您盼来了。”李哲小跑着迎了上来,这就是他今天请的贵客。
“柱子说你小子请客,我估摸着没憋着好屁,有话快说。”
“王叔,我这是请您来视察工作,瞅瞅大棚蔬菜的进展,提提宝贵意见,我好改进工作。”
“你这一套套的都跟谁学的?”王铁头原则性比较强,知道吃人嘴短,很少接受别人的请客,但对李哲搞这个蔬菜大棚他是真稀罕,隔三差五的就要过来瞧瞧。
“王叔,柱子学开拖拉机还成不?”
“不赖。”
对于赵铁柱想学拖拉机,王铁头一开始有些犹豫,但架不住这小子软磨硬泡,没事就往村委会跑,主动帮着村集体干活,王铁头观察了几句,觉得这是个踏实的孩子,干活也不惜力,再加上他死去老爹的情分,就应承了。
“这两个大棚的地基都挖好了,准备啥时候搭棚?”
“2号大棚明天搭棚,3号大棚估计要等到十一月份了。”
“为啥不一块搭了,早点把菜种上,十一月份天更冷了,干啥都不利索。”
“您以为我不想,关键是没钱。要不您帮着跟信用社说说,再增加点贷款额度。”李哲掏出一根荷花烟递过去。
“要是你贷的少,我还能帮你说说,可你小子贷了一万多块钱,咱村的头一份,今年先这么着吧。”对于蔬菜大棚王铁头还是有些担心,现在的温度还在零上,不是太冷;气温真要到了零下十几度,大棚能有多大的保温效果谁也说不好。
“不抽了,先去棚里瞅瞅。”王铁头不用李哲领,自己闷头往大棚里走,一进棚就被温暖潮湿的空气包裹,“这大棚里有多少度?”
“二十六度。”
“呵,几天没来,这第二批黄瓜苗也长起来了。西蓝花也移栽了,这大叶子看着真壮实。”王铁头继续往里走,停在了茂密的黄瓜藤旁,他俯身瞅着巴掌大小的嫩绿黄瓜,“这黄瓜长得真快,再过十天半个月就能吃了吧。”
“长熟了,我给您送过去些,让您也尝尝冬天的黄瓜。”
“那敢情好,我还真没吃过冬天的黄瓜,怪新鲜的。”王铁头围着黄瓜架绕了一圈,拍拍手,“行了,大棚蔬菜我也看了,没事我就走了。”
“王叔,饭都做好了,您去哪?一会我舅也过来,说要跟您喝几盅。他要是来了见不着人,找您家去可不赖我。”
“得,那今个我还走不了了。说吧,你小子到底有啥事,把荣生哥都请来了。”王铁头哼了一声,板着脸问道。
村里的同姓大多都沾点亲,王荣生和王铁头也是一个家族的,只不过两人出了五服,一个是南院、一个是北院,祖坟已经不在一处,红白喜事还是会到场。
“好事,别管对您、对我、还是对村子,都是好事。您先歇会,一会吃饭的时候咱细聊。”